上海史(白吉尔)

1730年(雍正八年)苏松道移驻松江府上海县,这可能是上海第一次能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吧。1842年南京条约打开了对外通商的大门,1843年正式开埠。至1850左右,漕运因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还有地理等因素,全部转迁到海运,上海是此时发展的另一个契机。

1860年后,太平天国被灭后,在洋务派李鸿章等的强力主导下,上海官办企业迅速发展,虽然没有完成官方现代化,于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嘎然而止,但这种官僚和买办结合的官僚资本主义也为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发展打下了基础。

1860年代排水系统,公共煤气照明建立,1880年代自来水供应,公共电力照明。1912年古城墙拆除。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洋泾浜为界,1914-1915洋泾浜填土为爱多亚路,后改名大上海路,中正东路等,到49年变为现在的延安东路。

公共租界后以1854成立的工部局管理,更像似一个充满英式思维的自由港。而法租界,则像法国的一块飞地,1862年成立的公董局基本对领事负责。但法国的共和思维更能体现平等一些,起码对租界内的华人稍微友好些。

而中国人的世界,老城区还是清廷的知县和道台官僚体系,城墙外,混合着租界内的中国人,则基本属于同乡会,会馆等组织维持。随着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1898百日维新的失败,1900庚子拳乱,八国联军入侵,朝廷不得不继续推行新政,中国绅商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上海成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桥头堡并阻断了洋人进一步的扩张之路。1995出现了现代化的模仿工部局的上海城自治公所。

租界的政治避风港,蔡元培章炳麟拓展的上海东京革命通道,还有踊跃的爱国绅商们为1911辛亥革命前提供了充足的政治氛围,舆论热情以及资金和组织支持。无奈昙花一现,国民党(一开始就基因不纯呢,陈其美和青帮的关联太深,拜把子兄弟蒋介石枪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等。陈其美是孙文评价革命首功之人,也死于暗杀,其两侄子陈立夫陈果夫。)无力征服全国导致被袁世凯篡权,而后失望的绅商们选择了保持中立。上海精英阶层的社会保守主义终究选择和整个国家的权威紧密联系着。“1911年的革命证明了上海在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同时也显示出中国的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存在着一道分裂的鸿沟,而后者对国家的命运始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20年代是上海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资本家取代原有的绅商登场。应该部分得益于一战让帝国主义自顾不暇,部分也是时势使然吧,本身有资源,加后天努力,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思维,使用西方的技术应用于中国队市场。可惜193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再次来袭,而且“四大家族”相比洋务运动那会力量不可同日而语了。

20年代也是革命的年代,上海是国共两党根据地,也是不公开的资金来源地。1927年的初的上海公社让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几乎成功掌权了(纠察队已经接管了市政府),可惜蒋介石,杜月笙和法租界的交易让新生的也被共产国际控制的中国共产党遭遇重大挫折,虽然共产党的头头也和青帮有深厚的关联(说起来杜月笙辈分上还是汪寿华师侄呢,很可惜汪的名字已经很难出现在历史上了)。

4.12的胜利者显然属于蒋介石和杜月笙。法租界引狼入室,只能说中国土地就是这么神奇,外来的和尚难念经,青帮从此青云直上,法租界权威尽失。要不是37年全面开战,杜月笙都是在上海市长的路上了。鸦片,黑帮,犯罪…国民党除了建了个江湾新政府,拿着黑帮的钱剿匪,还能干啥可以想象了。

以爱国的名义抨击消费,又以同样的爱国名义为消费正名。在南京路购买绸缎的时髦女郎是为加强经济,也是为中华民族在做贡献。在上海盛行的商业文化,是建立在追求西方式现代化的基础上,与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没有丝毫的抵触。在上海,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恰恰相反。

1927至1937年是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取得重大进展的年代,也是民族主义空前高涨的年代。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外国的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和宗教仪式在上海社会中扎根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

海派的精髓可以从上面的话理解吗?具体表现在:

  • 城市面貌:20年到30年外滩开始了由欧洲新古典主义到美国现代摩天大楼的建筑群(摩天大楼基本跟中国人无关)。30年代则是法租界的公寓楼,娱乐设施四处开花。
  • 商业消费:百货公司在20年前就开始由广东人在南京路带头发展起来了。然后是广告,广播。
  • 文化传播:出版社十分活跃,全国86%集中在上海,杂志基本来自上海,报纸。
  • 文学,娱乐:电影,舞厅,艺术,还有左联文学影响。挺奇怪为什么左联还有左盟能在白色恐怖和黑帮下生存下来。共产党是怎么逐步控制左联的。值得再细研究下。

1937年蒋介石为了解华北之困,利用上海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上海周边的精锐兵力,8.13开始了淞沪战役,至11月11溃败。四行仓库在租界的注视下,成了中国军人难得的荣光。华界被日寇接管,租界暂时得以保全,但是权利一步步被日军入侵,新闻出版自由坚持到了41年珍珠港偷袭后日军直接接管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则在43年被接管。历史真的就是这么滑稽,上海的租界历史完结在日寇的强权,虽然后来46年蒋介石和戴高乐重新签署了租界收回协议,因为43年双方都是伪政府。

37-41年还能出现资本的短暂发展,反日宣传阵地(真的要致敬一下当时的新闻自由和勇敢的人),但是精英大都撤离了,杜月笙也撤离了,41年后,上海剩下的就是暗杀,反暗杀,特务,和黑暗与饥饿。以至于到了45年8/9月份尤其诡异,上海都不知道该怎么迎接她的命运。共产党差点提前起义接管过来,苏联和蒋介石的条约让国民党军队不紧不慢的接收过来。

45年腐朽的国民党像土匪般的接收上海资产,市场崩溃了通货膨胀了,但也又一次成了民主前沿,储安平的‘观察’坚持到了48年12月。49年5月解放军进入上海。50、51年那些留下来的资产阶级还高兴了两年,可是接下来就是群众运动和三反五反。 当然这仅仅是开始。而且上海因为新生共和国工业化需要也不在经济发展的重点。

大跃进失败后,柯庆施给了毛利用上海搞倒北京的忠诚,(书中对这部分阐述不多,可以参考文革三部曲),柯突然去世后,张春桥和姚文元走上了前台,和江青一唱一和发动了文革,然后是能组织闹事的王洪文异军突起,上海的工运传统就这样被带上了尴尬的篡权名声。上海红卫兵凶狠还是比不上北京,要轮到北京的来指导,真是可悲的北京学生啊,五四精神传承的只剩下暴力。无论如何,上海需要为文革的发生负责的…

文革后,中央选择性的遗忘了上海,可能因为要用稳定的税收保证改革开放地区的需要。上海可能真的需要感谢江,朱两位,一是实际提高了政治地位(他们俩在89年上海的稳定有大功被提拔,89年工人没有再跟着起来),二是90年开始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也许真的1990-2000是上海变化最大的十年,我2001年到的上海,基本的雏形就是那个样子了。这黄金十年,浦东开发了,人民广场变化了,商业大楼拔地而起,地铁一二三四建好,高架起来了。看完这节甚至感觉地产开发模式可能起源浦东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

在北京的官场传统与广州的买办传统之间,上海代表的是一个半世纪的盛衰所创造的另一种传统,即驾驭西化,因地制宜,自我完善,改造社会-这也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所感受到的现代性的传统。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学习这种传统。

法国作者2005年写的书。也就写到20世纪了。译者水平也很好,看得出来必须做大量的功课,她甚至提到和作者大量的沟通。受益匪浅相见恨晚的一本书。

什么是上海精神?我感受到的是,往小处讲是现代化和小资生活的结合;往大处说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再大点,就是民族主义与西方的和平共处,上海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上海。前两点,作者概括为上海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