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语对枯棋 – 姜鸣

一本游记性质的晚清人物书。

前三个分别是奕䜣,李鸿章,翁同穌。奕䜣,道光六子,1833-1898;李鸿章,合肥人,1823-1901;翁同穌,常熟人,1840-1904。相比1811-1872年的曾国藩,正好一人一个年代。再加上一个李鸿藻,保定人,1820-1897。大概奕曾李洋务派,李翁清流派,清流就是清议,也是保守,也可以说是书生派吧。

再看看各时间节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1839-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咸丰帝薨,辛酉政变 1861;太平天国 1851-1864;同治帝薨1875;中法战争 1884-1885;甲午战争 1894-1895;庚子之乱 1899-1901;光绪帝、慈禧太后薨1905。

恭亲王府,奕䜣年少轻狂无奈被咸丰拿去了皇位,辛酉政变联合两皇嫂杀了肃顺,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领导内政外交20年(1862-1884),开创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被慈禧连同整个军机处一起开除。1894年在前后清流领袖李鸿藻和翁同稣的提一下,奕䜣重回前台,可惜已经物是人非,思想老化保守,反对维新变法。

贤良寺,李鸿章24岁中进士,入幕曾府,创建淮军。1868年在湖广总督任上担任协办大学士,1872年曾去世后李接任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次首辅),1875年同治帝薨后太后为了牵制奕䜣擢李为文华殿大学士,成为有清一代唯一的汉人首辅。甲午之前李估计也知道打不过日本,所以尽量依靠外国调停,结果落得个投降卖国的的帽子。清流翁倒是爱国坚决要对战,可是之前翁却停办了洋务购炮的预算。1895年大败之后翁成了缩头乌龟,李中堂也算没有逃避责任吧,置名誉于不顾。回来后遭到朝野一直唾骂,丢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闲住在贤良寺,可是一直保留了大学士身份到死(袁世凯还充当说客让李辞职好让翁上位,被李看穿了)。至于中俄密约,李收受贿赂倒真是脑子糊涂啊。直到1899年外放两广总督,偏偏庚子之乱,1900年旗人们心里骂着嘴上还求着他回去签约呢。签完辛丑条约,1901年在贤良寺去世。

严复的挽联写道:‘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至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是啊,就是这个裱糊匠,‘尽一份心酬圣主,收方寸效做贤臣’。

翁同稣1897年顶替李鸿藻的空缺担任协办大学士。

军机处,听上去是内政的大本营,可是在皇帝看来都是奴才,将近十来个大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还有上下等级规矩。而且这帮老头都得半夜就开始赶去上班。还有旁边的军机处章京,也就是秘书处,因为戊戌四君子就曾在里面值班。

说到故宫的装修,硬装和软装都稍显硬朗,不够人性化和舒服。古代中国人讲究的估计也不是这些。

往后是关于珍妃井的,倒是一个很刚烈的满旗女子,都敢跟慈禧顶嘴,估计满朝上下没几个吧。可惜光绪都自身难保。倒是她姐姐瑾妃有情有义。当然表姐皇后也很悲惨。

走出宫门,是宣武门那边的杨继盛祠(清流的楷模,古代士人的道德最高境界了),还有康南海故居,讲这中华第一位天生的政治家,也是野心家,虚构出来的‘公车上书’。 康先生联署的可能就几十个举人,然后可能因为天气就没有去上,反而其他大臣官员们则真的上到了光绪那。梁启超后来也隐晦的承认了之前有美化夸大的宣传。可是上有啥用,败了签城下之盟,当初有谁有勇气替李中堂走一趟呢?

接下来还有一套虚构的戊戌变法经过,康自编密诏,严重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不反思自己冒进,偏激,虚荣自负。袁世凯在此时走上政治前台,袁是否提前告密还是泄密后不得已承认已经无从查清楚了。反倒是能感受到六君子的铮铮铁骨。

然后是八大胡同和赛金花的故事,很多都追究不出真相了,比如赛和联军统帅的私事。然后是詹天佑和留美幼童,自己也单独去查了一下容闳,美国跨大陆铁路,排华法案的相关线索。

然后是孔庙万仞宫墙。

提到皇帝的用膳,说到了以‘帝德深如海’换取‘旨意出禁门’。

然后是圆明园,丁戊奇荒,慈禧光绪借口锻炼八旗海军的颐和园,还有来源于佛教的特有建筑塔。

读下来,真的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作家,虽然不是历史系的,却能走出中国历史系学者的窠臼,历史更鲜活更关注人。历史真的不是帝王将相,是每个个人组成的历史,有灾害,有灾难,有建筑,有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