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寇准,961-1023,渭南人,980太宗朝进士及第(大名府借考),书香门第父亲是后汉状元。后出任巴东令三年,再在河北成安县令第二年上,因为党项与北宋的矛盾,被临时抽调押运军粮,由于不光完成了任务还有书面的战时报告,被赵光义升为财政部三司工作。四年后,升迁为枢密院直学士。两年后,枢密院副使,军事二把手。再三年,参知政事副宰,这一年33岁,真的是赵光义的红人啊(自比唐太宗,所以需要一个魏征),后也是因为太刚正了好几次被下放。太宗三子赵恒即位,因为寇准之前在太宗选人的时候让太宗自己拿主意,坚定了赵恒的地位,所以心存感激,重新入朝,现负责三司,后1004拜相(另一位毕士安,帮衬不少),同年契丹南侵,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澶州,后主订立澶渊之盟。如此道道人生巅峰了,可惜世道太平了,小人就开始攻击,皇帝也犹豫了,1006下放陕县,1019再拜相(拜相之前的上天书一事好像众说纷纭,我倒是相信他是为了天下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好真宗也算是给他的台阶),后在刘太后丁谓(溜须者,大才小气)联手下,1020被罢贬雷州(丁谓后被罢得更远,三亚)。寇准无疑为后来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去世的时候沿途的百姓为他竖起了竹子。1033年仁宗赵祯为他平反。另外也有一说,寇准瞧不上南方的士人和进士们,估计跟王钦若(江南第一位)宰相 /丁谓有关。

范仲淹,989-1052,苏州人,990年生父苏北节度使去世,孤儿寡母不被范家接受,之后母亲改嫁,随母亲继父入山东长大读书。自署江淹第二。地方锻炼,稳定西夏(韩琦也是很重要的人物),中枢改革(1043)的作为,也为后生欧阳修和王安石所推崇并发扬光大。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也是他个人的写照。

晏殊,991-1055,南昌人,神童出身,1027年致力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教授主管。也是欧阳修王安石的老师。

包拯,999-1062,合肥人,

欧阳修,1007-1072,江西吉安人,范仲淹掌管国家时,欧阳修还是言官。

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 正直的人,脾气倔犟的人。真的感觉是因为你和王安石,两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乱坏了皇帝文官共治天下的局面,让一意孤行变成了理所当然,从此走向了深渊。好像也瞧不上长江流域的人和福建人。

王安石,1021-1086,江西抚州人,祖上都是地方小官,从小好学,曾经要荒废的时候父亲拉着去舅舅家见识了仲永才如梦初醒奋发图强,19中进士第四(估计本来是第一,仁宗看到他写的’孺子如朋’贬到第四,朋党那时候很刺眼)。一直呆在地方积攒经验,中央喊他都不去,有才脾气倔强直来直去,和司马光一个德行甚至更倔。结果碰到一个锐意改革的皇帝,两个人就这么开干了,然而得罪了一帮文官,关键是大部分反对的文官都是正直的人。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人生坎坷啊,碰到神宗哲宗司马光王安石,感觉最倒霉的就是你了。

宋真宗,968-1022,在位997-1022。签订了澶渊之盟,晚年迷信,大搞封禅天书。说了句名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大力启用民间士人不管出身。感觉真宗识人还是不错的,为寇准选了几任搭配的宰相,但是作为皇帝不免有节制之虑。

宋仁宗,1010-1063,在位1022-1063。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他了。刘太后掌权了11年,1033年亲政。太有才能的士大夫太多,幸福也烦恼着。

宋英宗,1032-1067,在位1063-1067,仁宗过继来的,估计不是做皇帝的命吧,四年估计都是被赶上架子的。

宋神宗,1048-1085,在位1067-1085。刚登基时,国库一毛钱都没有,热血青年必须马上改革啊,正好就碰上了王安石。

宋哲宗,1077-1100,在位1085-1100。9岁登基,太后掌权,启用司马光尽罢新法。1093年亲政,追贬司马光,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

宋微宗,1082-1135,在位1100-1126,搞了元祐黨籍碑,宋江/方腊起义,靖康之耻。